从经典到进阶:岛津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与科研同行的岁月——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付立民教授

  • 新闻动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作为现代科研与工业检测的"眼睛",见证了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岛津作为该领域七十多年的深耕者,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产品从1952年发布的首台QB-50型,到早期的UV-3000,再到后来的UV-3600、SolidSpec-3700等系列,始终以"精准、稳定、易用"为核心,伴随全球科研工作者走过数十载。从胶片存储数据的时代到数字化智能操作的今天,岛津仪器不仅在硬件设计上延续着"大而稳"的经典思路,更在软件功能与用户体验上持续迭代,成为实验室中兼具"资历"与"活力"的可靠伙伴。

  而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技术革新与应用实践中,科研工作者与仪器之间的故事,恰是技术价值最生动的注脚。作为深耕光谱与光学技术的资深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付立民老师与岛津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科研羁绊,便是这段技术演进史中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 付立民教授

  付立民教授与光谱研究的缘分,早在求学阶段便已开始。1994年,付立民教授进入吉林大学深造,于2001年从该校硕士毕业,随即前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4年顺利获博士学位。此后,其赴日完成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在2006年归国后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启了专注光谱研究的科研生涯。从吉林大学的大学生涯伊始到如今的科研一线,付立民教授始终深耕光谱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稀土发光材料及成像应用研究方面。而在其科研生涯中,光谱仪器等激光设备成为助力其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与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产品的初识始于吉林大学读研期间,UV-3000(UV-3600的前身)让付立民教授印象深刻。"那台机器个头不大,扫描虽慢,却在数据记录上给我留下独特记忆"付立民教授笑谈到。受限于存储介质容量,横轴信息仅以'起始波长、终止波长、步长'记录在文件头,纵轴数据则以单列形式存储。"最初不知道可以用公式生成横轴坐标,硬生生从300nm敲到600nm,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用了'笨办法'。"这段经历也成了他告诫学生的趣谈案例。

  岛津UV-3000是付立民教授科研生涯中接触的第一台岛津品牌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产品,这台产品在其研究生阶段所做的测量膜上光的行为方面展现了优异的特性。他告诉我们,UV-3000能轻松获取相关信号,且这类信号与吸收关联不大,更多与干涉及类似光子晶体的特性相关;同时,该仪器适用于研究膜的特征反射、特征透射等行为,便于调节角度,加之样品仓空间大,拆卸样品支架后安装各类配件十分方便,使用起来较为便捷。

  2006年,付立民教授回国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开展他的光谱研究相关工作。期间,源于对科研需求的匹配,岛津的UV-3600型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以其独特的性能成为了付立民教授科研实验室中的一员"大将"。

光度计

岛津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3600

  付立民教授对岛津UV-3600光谱仪给予了高度评价,从操作性能、结构设计到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凸显出该仪器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突出优势。

  在操作与软件方面,岛津UV-3600表现出色。其操作简便,配套软件使用便捷,支持多窗口管理模式,这一特点使其既能满足学生高频使用的需求,又贴合科研团队的协作模式,无论是学生日常练习还是科研团队协同工作,都能轻松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该仪器虽在设计上体积较大、不够紧凑,但这一特点却转化成了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从光路来看,整体更为稳定,设计简洁平顺,无过多曲折与取舍;内部光路原理十分经典,左侧为光源、左前角是分光器、右侧为探测系统,与教学中讲授的吸收光谱原理完全一致,能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光谱原理知识。

  大体积样品仓的设计为科研工作中的特殊需求提供了显著优势。一方面,充足的空间方便加装温控、真空等自制附件,对于膜材料光行为测试而言,既能灵活容纳样品及配套装置,又能结合仪器本身足够长的波长范围,充分满足其信号测试需求;另一方面,在测量特征反射与透射时,宽敞的空间让角度调整更灵活,且便于卸去样品架后开展相关操作。同时,该仪器检修便捷性突出:掀开仪器外壳后,内部结构可完全平铺展示,部件间无遮挡,极大提升了可维护性;加之其性价比颇高,综合优势显著。

  在付立民教授的科研工作中,岛津UV-3600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开展多项研究的关键仪器之一。"我们测试的样品五花八门,溶液、粉末、悬浮液、高分子膜、带电器件......几乎涵盖了光学测量的常见类型。"付立民教授讲到,在日常工作中UV-3600承担着测量样品吸收、紫外可见吸收以及部分红外吸收等任务,每年的运行时间长达2000小时。付立民教授提到,在化学方向的自然科学等众多重大项目中,岛津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研究团队获取了大量关键数据,为稀土发光材料研究及相关成像应用等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当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付老师认为,从技术角度而言,紫外可见吸收领域的仪器关键性能已接近极限。硅探测器和铟镓砷探测器等核心部件的性能多年来已趋于理想状态,AD转换等信号处理技术也逐渐成熟,未来升级空间有限。他坦言,仪器核心技术升级空间有限,更多应聚焦"软实力"提升。

  "对我们来说,附件兼容性和智能化是两大期待点。"他具体解释道:"比如开发更灵活的光纤联用模块,让原位反应监测等测量更便捷;软件方面可以增加光谱峰智能识别与手动微调功能,现在虽然能自动寻峰,但偶尔需要手动修正时操作还不够流畅。"此外,付立民教授还谈到,仪器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有针对性的保留特定应用场景的性能指标,适当降低其他光谱能力的要求,通过优化设计平衡性能与成本,满足特定用户群体需求,以更好的占领市场。

  从初遇时的"数据记录者",到如今的科研"合伙人",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陪伴付立民教授走过了二十余年光谱探索之路。对他而言,一台理想的光谱仪器无需盲目追求参数极致,而是能在通用基础上贴合科研场景--就像陪伴多年的岛津设备,以稳定、便捷、实用的特质,成为科研路上最可靠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