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院分析测试所王尉: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十五年坚守药品、材料分析之路

  • 产品资讯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仪器设备是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利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作为实验室中常见的分析仪器,助力众多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取得成果。而岛津品牌的产品凭借卓越的性能和稳定性,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的王尉研究员,与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深厚缘分。近日,分析测试百科网便采访了王尉研究员,听他讲述与岛津仪器的故事,以及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

uv

王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天然产物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秘书处秘书长,CNAS实验室专门委员会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药品分析测试和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研制。

 

  实验室的"新起点"与岛津仪器的"加入"

  王尉所在材料化学部位于分析测试所永丰分部实验室,分部实验室于2009年设立,定位药品分析和材料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作为实验室的必备仪器,是药品分析和材料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王尉老师回忆道:"当时实验室刚刚成立,急需购置各种仪器设备并招募人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实验室的必备设备之一,经过市场调研后,选择了岛津品牌的 UV-2550。"随着业务的增多,实验室于又购置了岛津的UV-180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两台仪器的加入,为实验室的日常分析测试提供了有力支持。

紫外

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紫外

岛津UV-18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谈及选择岛津仪器的原因,王尉表示:"岛津品牌在行业内有很好的口碑,其产品以皮实耐用、性价比高著称。在选择时,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岛津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耐用性以及易操作性是吸引我们的主要因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重要作用

  分析测试所材料化学部在科研和技术服务中都承担了众多工作。在科研方面,材料化学部多年来围绕新材料创制、跨尺度表征与全生命周期评价,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生物医学材料、航空航天材料、低维材料及新材料在分析测试领域中的应用开展科学创新研究。在技术服务中,其主要围绕有机材料与药物的化学组成、分子构成及相关性能开展标准检测与定制式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工作。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承担的技术服务,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2550 和 UV-1800 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达十五年的服役周期中,这两款紫外产品依然保持着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

  王尉老师介绍道:"在市场服务方面,这两台仪器主要用于定量分析,包括化药含量、总黄酮、总多酚、总多糖的测定等。而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使用较多,尤其是在天然产物研究过程中,比如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扫描、摩尔吸光系数ε计算等。"

  有关仪器的使用频率和稳定性,王尉表示:"这两台仪器的使用频率还可以,平均每周大概使用 3 到 4 次。基本做的都是常规实验,目前没有应用上的问题。自 2009 年先后采购以来,仪器稳定性良好,除了定期更换氘灯外,基本没有遇到过其他问题。"

  在谈到人工智能与分析技术的结合时,王尉分享道:"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药材的真伪鉴别。例如,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可以对中药材等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别。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检测效率,还能为传统分析技术提供有力补充。

  未来产品升级方向

  需求是推动产品升级的关键导向,王尉老师作为资深用户,在谈到当下新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升级重点方向时,他提出了明确的建议。"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仪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升级和优化。"

  (1)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在高端分析测试领域,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是决定仪器性能的核心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材料分析等高端场景中,对仪器参数要求较高。紫外-可见区和近红外区波长重复性是重要的关注点。更高的波长准确度和重复性可以为新材料的表征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2)操作智能化:如果配备可操作性更好的单机操作面板和多样化的数据传输方式,则在应急检测中可实现高效的数据分析。若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测试、分析与传输的全流程自动化,将为检测工作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检测,从而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3)应用场景扩展:提高极端样品测试适应性,通过研发专用、耐腐蚀比色皿实现高粘度、腐蚀性样品的测试,以及通过温控模块等方式实现变温实验。这将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能够适应更多复杂样品和条件的检测需求。

  在材料化学部,岛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2550 和 UV-1800 作为实验室的得力助手,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稳定性,为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王尉老师表示:"这些升级方向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当前的科研需求,还能为未来的前沿研究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结语

  科研工作永远离不开对未知的探索和对创新的追求,科学仪器亦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设备的升级与创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更高性能、更智能化的仪器设备不仅是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更会成为推动科研突破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