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津 UV-2600 十余年科研见证:从分子组装到马达蛋白的技术赋能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历经百年发展,已从单一的化学分析工具演变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平台,其技术进步始终围绕 "更高灵敏度、更低样品消耗、更智能化" 的目标,在精准医学、新能源材料、仿生纳米体系等前沿领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便有这样一位得力助手--岛津 UV-2600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自 2013 年结缘以来,这台仪器已助力分子仿生团队在肽自组装与马达蛋白体系等前沿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结缘--性价比与专业性的双重选择

董伟光老师与岛津UV-260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团队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马达蛋白和肽自组装。重点研究旋转马达蛋白ATP合酶与线性马达蛋白Kinesin的优化重组,从多维度模拟细胞器结构与功能;探索ATP合酶在调控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能量合成机制,实现功能增强等。
2013年,在科技部973计划的支持下,团队计划采购一台能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过对不同品牌的仔细对比,最终岛津 UV-2600 凭借超高性价比和专业性脱颖而出。"在同等价格预算的前提下,岛津 UV-2600 附带了更多专业配件,比如超微量支架、自动六联池、温控池。特别是超微量池支架,是我们选择的重点。因为我们团队经常做一些生物样品,取得样品后的用量本身就比较少,还需要分配到不同的仪器上做表征。我们也比较关注紫外的超微量测试,超微量测试很考验仪器光斑的能量及灵敏度。岛津的附件组合能覆盖从常规到特殊场景的测量,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董老师介绍道。

岛津 UV-2600及其附件
同时,在与岛津的售前工程师和销售交流过程中,团队感受到了岛津在分光光度计业务上的专业底蕴。正是硬件和软件支持的双重保障,让岛津 UV-2600 走进了团队的实验室。在这十余年中,团队使用频率很高,承担着多元检测任务。
应用--从基础测量到前沿科研的全链条支撑
董老师介绍,"这十几年来,岛津 UV-2600已经做了非常多的数据,助力团队产出了丰硕的成果,是团队使用率最高的仪器之一。"
在蛋白提纯实验中,准确对蛋白进行定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初步定量之后,要调整下一步的浓度和体积,才能做标准曲线。相比于酶标仪,一般更依赖于紫外来去做数据的质量。另外,在纳米载体的功能性测试中,需要通过化学小分子来去测试。利用紫外可以追踪实验过程的变化来计算性能参数,从而可以判断纳米载体性能和产率。
对于这台仪器的使用感受,董老师评价道,"首先,仪器全中文的系统让测试操作变得更加便捷;其次,数据的调用和分析能力非常出色;最重要的是,仪器性能很稳定,长期为团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总的来说,这台仪器参与产出的科研成果已覆盖多个前沿领域。近年来,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J. Am. Chem. Soc., Nature. Commun., CCS Chemistry, Matter, 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成果200余篇。
展望--微量、智能、动态的技术升级方向
董老师表示,岛津UV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始终满足他们的测试需求。基于团队多年的使用经验,董老师对新一代紫外技术提出了几点期待。
一、原位微量测试。众所周知,生物研究的样品是很珍贵的,前期分离、提纯、再浓缩,获得的样品量大概为百十微升至几百微升。即使稀释后测量仍面临样品不可回收的痛点。即使可以使用超微量池,由于其池子结构或样品状态的原因,数据稳定性没有那么好。"我们期待开发 10 微升以下的封闭式比色皿,集成自动加样与搅拌功能,实现原位测试。这样既可以避免样品挥发干扰,又能支持毫秒级快速反应监测。在给予样品搅拌的同时,软件呈现对应数据,能够更好表征样品的性能。" 董老师说道。
二、智能化。团队有时候对样品的分析数量比较多,怎么能通过一些智能功能辅助使用者高效完成测试也成为了关注点,比如自动执行校正,自动基线扣除等。并且,增加一些智能的辅助功能,也有利于团队不同成员的操作,实现仪器的快速适配和高效使用。
三、个性化模版。在定量模式下,他们通常要进行多个定波长测定,将得到的值导入EXCEL表格中使用对应公式计算结果。因此,一方面希望数据导出更便捷,另一方面期望可以直接在仪器软件上完成用户公式的编辑和计算,简化操作流程,提升处理效率。
从2013年至今,岛津UV-2600已深度融入团队科研血脉。面对肽自组装与马达蛋白等前沿课题,微量、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新一代紫外技术的核心命题。岛津紫外系列与前沿课题的深度耦合,正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